深圳高尔夫俱乐部停业:136万㎡黄金地块的未来规划
深圳高尔夫俱乐部因土地到期停业,136万㎡黄金地块的未来规划引发关注,探讨其如何转化为公共空间。

深圳高尔夫俱乐部停业背景
深圳高尔夫俱乐部,这座位于福田中心区、占地136万㎡的“城市绿肺”,自1985年开业以来,承载了特区改革开放的记忆与高端休闲功能。然而,随着土地使用期限的到期,该俱乐部于2023年9月20日正式停止高尔夫业务,会员预约通道也已全面关闭。
土地回收与争议
深圳高尔夫俱乐部由深圳市特发集团与华联实业等联合投资,1982年立项,1985年正式开业。其27洞国际标准球场由日本设计师青木功参与规划,后经国际大师Neil Haworth改造,连续多年承办沃尔沃中国公开赛等国际赛事。然而,这片土地的特殊属性为后续调整埋下伏笔。
官方资料显示,球场用地宗地号为B115-0038,面积136万㎡,属行政划拨的体育用地,使用期限30年,自1985年2月18日至2015年2月17日。但到期后,因土地内产权问题复杂,收回工作迟滞多年。
功能转型加速
事实上,球场转型早有迹象。2023年11月,练习场因地铁22号线施工停业;2024年4月,西区41.2公顷地块完成移交,纳入《2025年度土地整备计划》,明确将建设“香蜜湖新金融中心体育公园”。该公园采用“地下停车场+地上体育公园”立体开发模式,与地铁22号线停车场同步施工,未来将成为市民共享的公共空间。
剩余地块的未来规划
特发高尔夫球场停业后,其剩余约91.8公顷地块的规划引发市民高度关注。作为福田中心区罕见的超大面积连片绿地,该区域的转型不仅承载着生态扩容的期待,更关乎公共资源配置的优化。
尽管政府多次强调“还绿于民”的治理导向,但公众关切并未完全消解。部分市民坦言,基于过往城市更新中“自然利用最大化”的实践逻辑,他们对特发高尔夫球场土地回收后的公共属性转化持乐观预期。然而,剩余地块最终能否真正转化为普惠性公共空间,仍取决于后续规划的科学性与透明度。